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改變城市風貌│創造新生活建築的無限可能│專訪李天鐸建築師

CHANGING URBAN LANDSCAPE
以獨創的美學與大膽的設計,李式風格建築不斷改變城市風貌,創造當地地標,更形塑建築的品牌價值,已成為台灣建築界令人喜愛追隨的流行指標。本刊再度專訪李天鐸建築師,以近年來所打造的經典作品為主軸,暢談如何以設計塑造環境、建築、人三者之間的關係,並為建築業界提供寶貴建言。

李天鐸表示,由於不景氣關係,現在台北房市新推出樓盤較少,因此建案若要創造銷售佳績,必須在設計上下功夫。「觀察多家建商的新推案,近年來大家都很認真地做好建築,不像早期前景氣好的時候,沒競爭壓力可以輕鬆為之,但景氣不好的話,好的規劃個案才能受到買家的青睞。」他表示,建築是不進則退的,但只要有一棟建築內外做的好,就會激發其他建商必須要做得更好,在互相激發下,建築品質就能往上提升。

為了求好,李天鐸在著磨每個案子都必須花比其他建築師更多的時間,特別是在監工品質上,更是專注完美,近乎苛求,李天鐸表示,個案能夠做的好必然有許多條件,不論基地條件、業主要求,包含許多主觀與客觀的層面,「雖然我們設計的速度快,並能配合業主要求做變更,但相對的也會有許多堅持,因為我對於設計開始到完成的掌控是很挑剔的,一般建設公司未必能經的起我們的挑剔。」

讓好的建築成為良性競爭的引爆點
近二、三年來,李天鐸與知名建商「興富發建設」大量合作,並造就許多知名個案。談及合作的原因,李天鐸表示,興富發建設成為台灣榜上有名的建商,所代表的是其推案量多,對產業影響力極大。「今天要讓都市環境迅速改變風貌,就是讓推案量最大的建商成為最好的建商,因此我選擇與興富發合作。加上近年來興富發持續加強建築專業,慢慢提升建築品質,不僅被超越的建商會緊張,原本就落後的建商更要加緊腳步急起直追,即能造就良性的建築競爭。」

李天鐸認為,在長期與興富發通力合作之下,事務所方面也執著於對施工品質的要求,「興富發算是很願意學習的建商,我們認為興富發現在做不到的事,並不代表它以後做不到,因此會更加要求。」長時間下來,不但建築設計的品質不同,完工的品質更每每超越水準之上。像是他為台中興富發首度設計的作品「科博雙星」一舉超越市場的想像,成為台中市中港大道上最具有國際代表性的建築地標。

讓建築與當地環境、都市文化產生對話
李天鐸自信地表示,不論幫任何建商打造任何個案,都有自信能成為當地最醒目的建築。「對於台灣或是島內各大城市,能夠秀出檯面,代表本土精神的建築真的太少。我在過去的訪問中也有提到,一個好的建築一定要跟當地的環境與都市文化發生關係,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李天鐸並舉出過去的幾個不同的系列,包含在都市巷弄中與城市歷史結合的泰安連雲,與水、自然不經意連結對話的海納川,以地塊堆疊呈現與周邊環境對話氛圍的首泰三見,還有最近剛完工的台中科博雙星,以木紋隔柵創造鮮明建築表情,與城市做強烈的對話。

與世界級建築對話的圓山1號院
與環境的對話一直是李天鐸所設計的建築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最新士林豪宅案“圓山1號院”則為其代表作品。李天鐸表示,由於基地面對建築大師庫哈斯所設計的「台北藝術中心」,因此為呼應由各種幾何型態的堆疊漂浮的建築量體,將建築設計成由各種元素形體的方式在空中垂直組合,與世界級建築對話。「這棟建築擁有兩種面向表情,主要一面對著庫哈斯建築、基隆河與舊市集的垂直院落,另外一面由於正對中山北官道,因此設計為較為沉穩,有如唐朝山水畫般的穩重量體,展現不同的氛圍。」

讓人文建築成為新地區的開發原點
李天鐸也提到,近年來也前進桃園為昭揚、川睦、桃大等三家建設公司打造個案。他表示,每當前進新市場區塊時,所設計的建築會以較人文的設計方式為主,不會有太強的設計感或表情,並希望以這種角度,將建築作為新開發區的設計原點。「現在建商的胃口都被養大了,如果一開始就做的太辣(太前衛),後面同區開發的建商一定會想要超越,要求其他建築師比照“辣”的標準打造,到時候整個區域的房子都是那副德性,這個都市就完蛋了。」他笑著說。

因此李天鐸只要進駐新區域,首先都會打造比較安靜內斂的建築風格,而經由他設計過的新建築,通常房價也都會創下區域新高,連無法接受預售屋的購屋族群,也因為欣賞李式風格的設計而出手下訂,進而打響建商於當區的知名度。他也提到,近期與桃大建設合作的新個案,將會於住宅平面的設計與功能上有嶄新的突破,並反映到建築造型上,值得期待。

此外,近期李天鐸也將建築設計觸角延伸至新竹與高雄,包含仁發建設於竹北的最新個案,與仰德建設在高雄文化中心旁的同名建案「仰德」,未來於台灣西半部各大城市,皆能看到李天鐸獨一無二的建築創作。他表示,其最大的夢想,就是要打造在全世界都尚未出現過的都會建築,「也許所有材料都被使用過,但想組合成完全不同風味的建築。」他也提到,在與許多業主的多年努力下,已嘗試著用不同的建築形式去改變都市氛圍,也希望這許許多多的案子,能夠讓建築的可能性更開闊。

以不退流行的天然素材打造恆久公共空間
除了建築改變都市氛圍,李天鐸也經常為個案打造公共設施和景觀園藝。他表示,本身在設計公設時,盡量不以純裝修的手法來設計。「現在一般裝修都會以天然素材搭配人造物品,如玻璃、不銹鋼、鏡面或烤漆玻璃,這些都是較為商業的作法,時尚的純裝修手法容易退流行,對我而言,永恆的天然素料就是不會退流行的材料,如木頭、石材等,所以我的作品都比較簡單、素雅,不會隨著時間過時,而能呈現恆久的價值。」

李天鐸以過去打造,位於延吉街的“東騰齊石”為例,建築由裡到外的石材只有花崗石一種,搭配木地板做設計,相同的石材打破了室內與戶外的界線,令其產生互動,這類型的案子由於建築與室內設計、景觀一起設計,才能達到整合的最佳效果。「台灣一般建商仍採用分工進行的方式,如同拼裝車一般,分工的建案有時其細膩度會較為豐富,但常常有過猶不及或不一致的現象產生,單獨看每件作品都是最高級的,但總是缺少一點協調感。」他認為,台灣的建築就像是吃台菜喜宴,喜歡菜色越多越好,而國外的住宅建築大多重視生活空間的整合性,而商業大樓推案由於建築本體與空間設計不需相關,才會以分工的方式進行設計。

讓公設設計創造更多生活的可能
今年9月底剛發布最新的2012年《亞洲10大超級豪宅》排行榜中,排名第6的“皇翔御琚”其一樓公設及庭園即是出自他手,李天鐸表示,公設項目有非常多的選擇,若是有大面積可以運用的基地,自然可以將所以項目都設計進去,但是現在都市裡已經很難找到大面積的公設,因此如何選擇,讓公設成為不浪費的空間,則成為必須探討的課題。「除了以使用頻率為標準設計外,另外一種則是思考如何透過對於公共空間設計的帶領,讓設計者教導住戶自然去使用新空間領域,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經常在想,如果能一直持續在建築這個領域,未來將朝哪裏發展?」李天鐸表示,建築不能單從造型著手,且應該要能創造更好的生活價值,或透過空間的安排產生新的模式與行為,不只是在私人領域中,能與家人增加彼此之間的互動,更包含了公共空間,如何透過公設的安排,讓社區更緊密、活動更多元,同時能改變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因此公共空間的留設非常不容易。

新普國鈺│空間引導生活的極致表現
位於大台北華城,由李天鐸一手打造的頂級別墅案「新普國鈺」,則是以空間引導生活的最佳範例。本案將於明年完工,六棟外觀全然不同的別墅,將空間重組,分為室外、半戶外、與室內三種空間型態,戶外迴廊的設置,讓空間的連結產生各種使用上的可能性,未來將成為新店大台北華城中首屈一指的別墅案。

建商與物業管理單位需教育住戶如何使用建築
此外,他認為,台灣人雖然富有,有能力購買豪宅,但是對於公共設施非常不愛護,造成房屋加速老化。李天鐸舉最近回到設計個案所觀察的例子,住戶吊掛耶誕節燈飾,直接將膠帶黏貼於金屬板上,未來拆卸時必定留下污點痕跡,重新烤漆則要花費數十萬元,若管委會不願意支付費用,公設良率勢必會越來越糟。「我常常偷跑回之前設計的建案去看,發現住戶不會使用公設,我覺得這不能怪買房子的客人,而是建商與物業管理單位,應該更為提升專業服務的能力,輔助住戶使用公共設施,讓住戶在使用上不會影響建築的外觀與建材的長久性。」

由錯誤中學習 提升設計之人性化與專業化
李天鐸說明,錯誤的使用方式,雖然會讓建築設計者感到痛心,但也因為這樣,讓其了解到必須要更提升建築的專業性。「建築師所設計的空間,應該是要連傻瓜都會用的,而不是專為了高知識份子,或是有生活品味的人去創造,我們必須要讓設計更人性化,因為大部份買房子的人並不懂要如何使用,譬如上述住宅案的實例,在下次設計時,我就會在金屬板上設計出掛鉤。」他認為,於提升住宅生活品質的過程裡,設計師要讓住戶有空間發揮,但又不會影響到設計的原始初衷,「房子是要被使用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住戶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領域。」

台灣環境扼殺建築創意的發揮
李天鐸表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建築有很多限制,包含造價、接受性、結構安全等種種因素,讓現在看到建築樣式趨於保守定型,沒有多少空間可以變化。「我常在思索未來我可以做什麼,在台灣有很不少傑出有原創性的建築師,但很多設計上的思考都不會實現,但是在大陸或其他國家就可行,而讓所有創意消失的最大源頭,就是政府部門、法令與台灣的商業機制,如果要在這些重重阻礙中找到出路,與較大的建商合作起碼能夠創造多一點可能性,當然建商限制也不能夠太多,我們的創意才有機會發揮。」他表示,有些成功的建商對於建築規劃很嚴謹,但成功的經驗反而成為他們無法突破的絆腳石,「做的越成功的建設公司,能邁出的步伐就愈小,就像是綁在樹上的風箏,永遠飛不高。」

以設計彌補有限預算
李天鐸不諱言地提到,在打造建築的過程中,考量成本對建設公司與建築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建築勢必要花費一定的代價,但是能到什麼程度,這就是建築師學習的過程。「花很多錢去作好東西大家都會,但是若能利用合理的預算去做出不錯的東西,我認為這才是設計的精髓所在。若預算充裕的情況下,建築師不會去想要怎麼解決或克服困難,但若預算有限,能不能用替代的方法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對建築師來說是一個功課,也是能夠提升競爭力的條件。」李天鐸認為,沒有辦法面對問題,就不能成就好的設計,這樣的考驗與磨練,讓他能夠更接近建築的真實面,讓建築不單純只是一種理想的實現,而是一種設計的落實。

「因此,我也常常在與業主討論的過程中,以價值觀去說服業主。」李天鐸提到,他不僅與業主談論天馬行空的構想,也會同時說明實際面,也就是造價的問題,並從中得到一個能夠讓業主與消費者都能接受的方式。「執業以來,我跟很多建設公司配合過,但除非是台北市的高單價個案,能夠在預算上稍微寬鬆,更有建設公司聽到設計費暴表就不找我了。」他笑著說,這也無形中幫事務所過濾了很多客戶,讓他能夠專心地做一些特別的案子。

讓建築成為建設公司的活招牌
李天鐸認為,建築師當然希望能夠擁有更多的預算進行設計,但是錢必須要為業主花在刀口上,不只給消費者好的東西,還要讓他能夠感受、使用得到,設在士建築師必須要做的事。「我常跟業主說要換一個角度看預算的問題,今天若要擦亮一家建設公司的金字招牌,廣告預算勢必是不能少的,但今天若讓作品自己會說話,那麼花在建築上的錢,就等於是廣告預算的一部分。」他認為,廣告預算可以打在空氣中,也可以花在消費者身上,而後者的選擇能將優良的企業形象與消費者的感謝回饋至業主身上,有了面子也有了裡子。

感謝興富發不斷支持建築創作
李天鐸談到,在與興富發合作的過程中,鄭董事長對於他的支持,讓他在建築創作之路上無後顧之憂,很多建設公司不會給我第二個案子,「因為光是一個案子的設計費就嚇到了,再者,有很多建設公司的情況,是我們將他的第一個案子做的很好,讓他們在市場上打響品牌後,建設公司就不會再繼續與我合作。」他表示,常常有這樣的經驗讓他很難過,因此也很珍惜跟興富發的緣分,成為他願意在建築創作上費神耗時的動力。

建築師與工地現場需充分合作
除了與建商的合作之外,李天鐸認為,建築師與工地執行者的通力合作,也是一棟好產品能夠誕生的重要因素。「在台灣早期,建築師與工地現場是對立的,建築師就像警察,而現場人員則能閃則閃,但是我慢慢發現,工地主任或執行專案與建築師,大家共同為了一件對的事情奮鬥,站在同一條線上面對預算的挑戰,與消費者精明的審視,而當困難的任務一件件地解決,客戶看到你蓋的房子能說漂亮,所獲得的成就感讓一切都值得了。」

非多元文化社會 需更用心思考建築未來
李天鐸認為,不論政府單位或民間相關產業,應該要更用心於台灣建築,因為連對岸都能拿到普立茲獎,台灣也一定可以。「我認為,台灣建築由於現代化腳步太快,所留下能夠做為參考點的文化不夠多元,沒有屬於自己的材料、手藝與需求,這些都是創造建築最為根本的元素。」他表示,對岸現在有很多新的建築,皆是由上述三點基礎的構成往上發展,能以較多元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建築問題,且法令規定雖然嚴格,但緩衝空間也較大,這些都是台灣必須要學習的。

李天鐸表示,經手大大小小不同的個案,由於對建築品質的要求,也無形中讓建設公司獲取更大的利潤。但他也坦言,雖然事務所設計費較同業為高,但由於台灣建築師的設計費有一定的上限,在必須兼顧品質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利潤也相對較少。「我常跟同事說我們不只是在做建築設計,更是建築的行善團。」李天鐸笑著說,由於對設計品質的堅持,有時不只跟我們合作的建商會少賺很多,甚至有好幾個個案,事務所也都是虧損在做。

讓台灣建築成為米其林三星等級佳餚
「我從來沒有跟任何業主提及這件事情,因為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我們所換得的是消費者的肯定,與擦亮建設公司招牌的價值,只要接了個案,就要把它做到最好,雖然對於業主會很困擾,但我有自信是最後所呈現出來的價值一定是最棒的。」他也提及,台灣的環境是越認真的建築師所賺到的錢越少,但他想讓同業不論設計單位、開發單位,都能因為每個案子而有所進步,這樣對產業、消費者或都市都是好的,畢竟建築師不能眼光短淺。「建築就如同一家餐廳,建築師與業主所要做的,就是以在建築細節上的用心,將台灣建築變成三星級餐廳,讓全世界都為了吃一頓飯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是我對台灣建築的一放期待。」

以建築學校打造實驗性建築並增加就業機會
談及事務所的未來發展計畫,李天鐸表示,未來打算在花東等地區購地,打造實驗性的建築。「當地有很多學建築的人,但由於地區偏遠,為了生活他們只能在非相關產業打工,或是離鄉背井來到台北。我想設立一個小型的建築學校,派專業人員到當地教學,並與台北同步連線進行設計,同時畫圖討論,並打造一些實驗性的住宅,並且可以提供當地人較專業的就業機會,造福偏遠地區喜愛建築設計的青年學子。」他認為,這個計畫不僅能夠創造建築能量,並讓花東擺脫落後的形象,並為台灣建築發聲。

結語:
在訪談中李天鐸提到,在建築事務所即將邁入成立10周年之際,他想送給所有建築同業一句話。「生活在建築裡的或是學建築的,不要問建築能為你做些什麼,而是要問我們的專業能為建築做些什麼。」他認為踏入建築這行,必須要持續思考這個問題,才能夠專注在這辛苦的行業中,除了打造建築,更要持續進步,才能為台灣建築找到一條新的活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