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文化城中城一二三再生計畫│雙綠大翻轉帶動舊城重生

台中市長林佳龍日前舉辦中區再生都市發展論壇,邀請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專家到台中來為中區進行「健檢」,並針對中區商業活動的沒落,提出「城中城一二三」計畫,以「一個唯一、兩個轉變、三個方案」讓中區存舊立新。林佳龍表示,未來將推動三大方案;成立「新組織」、注入「新活力」、提升「新視野」,包括進行跨部門資源整合,在中區成立創意投資計畫注入新活力,並進行舊城區的整體規劃開發,從空中看台中,提升縣市合併後的城中城「新視野」。

以台中火車站為核心的台中市舊市區,曾經是中台灣多數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區,也是台灣第一處有計畫的市區。從1904年台中公園開幕、1908年火車站通車典禮、1920年代文化協會到1960年代遠東百貨及中華夜市,台中市舊市區等於是中台灣心臟區,提供大台中發展源源不絕的文化創意與商業活力。

過去雖有公共資源投入,換來的卻是欲振乏力的商業環境,與日漸毀敗的歷史文化街區。根據工商普查顯示,自2006-2011年為止,每四間店家就有一間歇業,工作職缺也減少了近1/3,就連屬於原台灣省城一部分的舊儒學考棚建築,至今依然埋身舊州廳後方巷弄內,舊市區的歷史文化日漸黯淡,也是舊市府無能與無心的具體證據之一。

中區再生三大癥結
綜觀中區再生多年來無法真正落實的原因,主要癥結點有三。
第一,缺乏專責機構。舊市區歷年改造計畫多數為一次性作為,各部門各唱各調,資源無法有效整合,且計畫完成後,缺乏專責機構負責管控與維護,其中又以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為最,如繼光行人徒步區、騎樓街角順平、太陽廣場改造等工程,只有硬體而沒有軟體,導致資源浪費,打擊居民及商家自信心。

第二,閒置空間缺乏媒合誘因。舊市區本來就是大台中日夜間商業活力繁榮特區,在破窗現象的打擊下,閒置空間日益增多。面對此現象,市政府本應積極有效因應,包括修改建築、都市計畫、消防、稅賦等法規,然而現任政府選擇消極作為,只在可控制的公共空間,例如人行道與廣場等,進行裝飾性建設,部分災損建築造就的負面擴散效應,迅速擴及整個街區,導致頹廢現象一發不可收拾。

第三,舊市區與周邊景點缺乏有效串聯與整體行銷。舊市區是紅花,需要綠葉的陪襯才能更顯珍貴。過去十幾年,雖然市政府及中央政府陸續在舊酒廠及復興綠園道開展文化創意園區及國家數位圖書館等重大建設,緊鄰舊市區周邊的干城營區、台糖工業區、體二更新區、舊州廳等計畫卻裹足不前,缺乏執行力與地區自明性,也因為如此,中區居民與遊客看不到整體舊城區的內涵,縱有針灸市建設,卻無助於舊城區的整體復甦。

一個唯一 兩個轉變 三個方案
林佳龍中區再生都市發展論壇中,提出「城中城一二三」,以「一個唯一、兩個轉變、三個方案」做出市區改正,存舊立新,讓中區在舊的建築架構下,建構起新的商機;用「一個唯一」,讓中區再生成為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兩個轉變」即是過去一直提倡的「大台中山手線」政見中,其中將「山線高架捷運化」的部分,火車站北移後,北至精武車站,南至五權車站,左邊透過中正路往西到中西區交界,往東至復興路、建成路,將前後與站串聯起來,因交通與空間結構轉變,將可重組過去無法單點解決的問題。第二個轉變即是大台中縣市合併為直轄市,要有更大的都市規劃權,要以城中城的概念重新定位,透過交通土地重新利用,創造出更大的大中區城中城格局。

另外,針對「三個方案」,過往中區是以點狀、針灸式的空間治療方式,在鐵路高架、新火車站即將完工之際,已經到了需要全面檢討的時機。針對中區的問題,林佳龍指出有「三個缺」跟「三個新」:一、缺乏專責機構,都市計畫完成後,缺乏專責機構負責管控與維護;二、閒置空間缺乏媒合誘因,部分災損建築造就的負面擴散效應,迅速擴及整個街區,導致頹廢現象一發不可收拾;三、舊市區與周邊景點缺乏有效串聯與整體行銷。
 
...後續內容請購買51期美宅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