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中區再生的領航舵手│台中精華地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專訪中區再生基地總監│蘇睿弼

台中中區近年來出現許多變化,這塊沈潛二十餘年的精華區,正等待時機再放光彩。其再生運動的源頭,是中區再生基地(DRF Goodot Village)負責人,同時也是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的蘇睿弼。他於2012年因緣際會接下台中市政府針對中區再生行動計劃的委託案,原本僅停留在政策建議層面的計劃案,他毅然決然進駐中區,租下第一銀行在台中市的據點,整修成為中區再生基地,以實際行動吹起中區復興的革命號角。美宅誌專訪中區再生基地總監蘇睿弼教授,從專業角度深入探討中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中中區過去曾是台中最輝煌的商業區,近來因中心商業區的轉移,中區面臨人口流失,商業活動衰退等問題,有鑑於此,台中市都發局委請專業人士,希望能針對舊市區提出再生策略,而中區再生基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於2012年成立。

蘇教授表示,正如同許多街區再造的案例一樣,最初必須從大規模的田野調查開始,包括特定標的物的空屋、歷史人文與產權的調查,透過里長找到當地的意見領袖,紀錄述說地方發展的故事,也對當地做了一些未來短、中、長期的發展建議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中區要再生,就要做到活化、綠化、法制化,活化就是解決空屋問題,綠化就是要規劃出讓人行更好走的綠化開放空間,法制化則是要針對不合宜的法規面做檢討,甚至是要如何讓企業更容易進駐等各方面的配套。」 蘇教授說。

建立步行天堂生活圈
蘇教授於走訪巷弄的過程中,發現中區最大的特色是街區範圍完整,且大部分採住商混合的形式,加上1980年代時期的繁榮發展,讓生活機能趨於完備,因而提出核心的再造概念,建立起「步行天堂」的生活圈。蘇教授表示,過去曾於日本東京大學深造建築專業10數年,深刻了解到如要活化中區,就必須帶入觀光效益。「這樣的想法受到市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因此幫基地爭取到了人本環境的相關預算,也就是人行道與步行空間的設置。」

小標:大墩報│提高中區能見度的立體地圖
蘇教授提到,為了讓步行人潮湧入,中區再生基地在隔年,根據密集田調、訪談舊城人物、跟店家聊天所累積的文史、空屋、當地人脈關係...等資料,獨家發行「大墩報」,透過地毯式的搜索,標出方圓一里內的舊城密藏好店,並從「青年創業」、「薪傳職人」、「巷弄美食」等不同角度剖析在地魅力,為的就是讓更多人認識這裡,並且願意進入這塊街區。「我們先讓觀光客有個導覽指南,可以在街區裡面逛街散步,實際上的效益就是人潮變多了,店家生意也變好了。」設計密度非常高的「大墩報」,讓中區有了被看見的能見度,除了引起社會關注,帶動區域人潮,也進而吸引更多人一起思考與推動中區的再生。
 
舊城區推化行人步道需配套交通
蘇教授表示,供行人行走的人行道,與當地居民生活最需要的停車格產生衝突,之間的取捨也成為中區發展的阻力之一。「舊市區的再生,就是空間與交通系統的重新規劃,因此配套措施相當重要。」蘇教授舉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為例,市政府為了要讓城市更適合於步行,耗費十年時間,每年取消部分停車格,十年下來就造就了步行天堂的成功範例。「取消停車格要有交通配套,讓居民願意慢慢習慣,我曾建議在街廓裡打造立體停車場,或是發給當地居民公有停車場半價停車證,這些都是促使營造步行天堂的配套措施。」
 
吸引青創及優質企業紮根
蘇教授認為,都市的發展不該是盲目擴張,而應該由居民發覺對社區的歸屬感,進而由民間自發的引導社區發展,自從宮原眼科開幕以來企業也開始關注舊市區,加上中區相對而言房租較為便宜,又因靠近火車站而擁地利之便,無形中已吸引許多年輕創業者考慮前來落腳,中區再生基地間接扮演媒合的角色,幫忙尋找適宜地點,並說服屋主出租。

蘇教授表示,青年創業的風潮漸盛後,則要嘗試吸引較具規模的企業前來投資,中區再生基地今年初成功媒合永豐餘集團接手位在台灣大道上的中央書局,今年夏天將以複合式文創書坊的樣貌重新與世人見面;另外也針對自由路巷內的廢棄老宅,特別邀請日本知名建築師中村好文來台,以工作坊形式提出改建方案,期盼藉此能引發關注,獲取更多企業的修復贊助。

...後續內容請購買51期美宅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