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歷史建築臺中市役所│文化新生‧風華再現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為慶祝臺中市役所活化與再生,特於227日辦理開幕式,徵選出具豐富文創經驗的古典玫瑰園團隊進駐,結合餐飲服務與文創概念,以「生活、文化、傳承」為經營理念為這棟百年建築物灌注全新的生命,引領市民進入深刻的文化歷史回憶。
1911年創建的「臺中市役所」是中部首見的鐵筋混凝土建築,也是舊城區中最耀眼的指標,更是日治時期全臺最華麗之市役所,開幕式當天由臺中市長林佳龍、文化局長王志誠、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張廖萬堅、黃國書偕同本市議員與古典玫瑰園旗下的「現代審美文創團隊」及現場貴賓共同剪綵,並在九天民俗技藝團及NSO國家交響樂團帶來的東西方音樂饗宴中,參與市役所的文化新生,相信在文化局與古典玫瑰園團隊的合作下,定能讓105歲的的市役所風華再現。
林佳龍市長於開幕致詞時表示,透過美學與空間設計延續了歷史記憶與文化的傳承,很高興中部著名的古典玫瑰園團隊,進駐到這個歷史文化的空間,和文化局共同配合推動文化傳承可謂是天造地設,以市役所為起點,帶動整個舊城區的文化再生。市長更表示,市役所是臺中市第一任市長就職典禮的場所,今天歷史空間的再生、文化資產的活化,正是見證了臺中市百年風華的再現。蔡副院長亦表示城市空間的保存,展現了市民的記憶與認同,透過此次市役所修復與再利用,展現了臺中地區對文化的重視與再生。

百年歲月裡,佇立於臺中舊城區心臟地帶的市役所,最初原為「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後成為臺中市的行政官署,戰後作為臺中市政資料館、新聞室及交通局辦公空間。期間因921地震導致建築物部分損毀,一度被鑑定為危險建築,鑑於其歷史及建築史上之意義,文化局遂於2002年正式登錄其為本市歷史建築,同年緊急展開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規劃,接續進行第一期修復工程,使珍貴的文化資產得以保存下來。重拾風采後的市役所於2005年定位為「臺中故事館」,作為臺中在地人文故事藝廊,成為本市藝文展演重要場館之一。2013年展開第二期修復工程,延續前次未修復範圍,包含外牆、門窗及裝飾藝術外,同時為基於整體活化保存再利用,更將修復範圍擴大至「原臺中市選舉委員會」辦公廳舍,2016年隨著第二期修復工程的竣工,將以市役所為起點推動文創經驗與文化教育,打造別具特色之文化基地,落實文化資產的活化與再利用,帶動臺中舊城區的復興與再生。

綠空鐵道軸線計畫│翻轉台中的新時代力量

隨著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化工程將於2017年底完工,新建的台中車站也將於明年落成,未來台中車站將進入新的百年歷程,周邊地區也將因新的都市規劃,出現嶄新的面貌。在台中,有一群年輕人組成「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對於高架化後不再行駛的舊鐵道,提出了「綠空鐵道軸線」的構想,希望藉由一段舊鐵道,連結城市過往記憶的步行生活想像。美宅誌實地採訪「台中文史復興組合」,說明「綠空鐵道軸線」計畫的推動歷程,並分享他們心中未來屬於台中的鐵道文化城市樣貌。

去年年中,台中市政府提出「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專案報告,市府將保留1.6公里的舊鐵道,規劃成串連舊城歷史記憶的綠廊道,「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更成為中區再生的主軸策略之一,期望透過「綠空」打造「台中文化城中城」,台中市長林佳龍表示,台中是一個因鐵道興建而誕生的城市,也是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的城市,展望台中下一個百年,仍要回到城市的文化座標中心點「台中火車站」,以存舊立新的精神去規劃下一個百年台中。

「文化就像一個人的靈魂,就是一個生命展現最核心的價值所在!」林市長肯定綠空鐵道軸線計畫,透由現在連結台中的過去與未來,他也指示市府相關單位可適時將成果以動畫方式呈現,讓民眾有願景進而帶動投入的力量,林市長也也特別感謝推動鐵道文化保存發展的青年朋友,林市長也期待此計劃能結合更多民間的力量,讓該計畫不是只有政府的規畫,而有更多民間投入的參與,一同創造出這項建設。

文資存續爭議孕育綠空鐵道願景
所謂的「綠空計畫」,其實是由民間團體「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所提出的構想,其中的參與者,是一群90後的返鄉青年,格魯克與蔡承允兩人便是其中的要角。最初兩人在網路上分享舊城遺產的歷史介紹,吸引不少在地人的關注,他們認為,這些見證台中發展的歷史建物應該留下成為台中市的亮點,而不該淪為廢墟。去年7月,僅存的台鐵宿舍群傳拆,格魯克動員市民連署「搶救台中鐵道遺產」行動,提報文資阻擋拆除。2個月後,「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結合「中區再生基地」、「好伴」、「一本書店」等駐點中區團體,向文化局提出「台中鐵路發展文化軸線」構想,並與蔡承允一同深化提案,將原先的構想加入「綠廊道」的概念,逐漸成熟成為今日的「綠空鐵道軸線計畫」。

 起初,綠空的推動並不順利,文資保存更面臨許多里長反對,這個計畫卻因新市長的上任出現契機。為了讓市府採納綠空提案,格魯克和蔡承允花費近半年時間,規劃更具體的綠空政策與藍圖,「我們將綠空鐵道納入中區再生計畫,把它提升成不同的層次,透過這項計畫解決多層次的都市再生問題。」格魯克說。

以實際行動深化居民的認同感
格魯克提到,舊車站往北有帝國糖廠、糖鐵軌道遺跡;後站區有鐵路宿舍、文青果組合會社、天外天劇場、瑾園;前站則有中區舊城街廓、綠川沿岸景觀,鐵道往南有台中酒廠、老松町車站遺跡及糖鐵涵洞、公路局所長官舍,一路精彩豐富的文化景觀,不僅是台中市民的生活記憶,也是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台中發展的文化軸線更是清晰可見。
為了推動綠空計畫,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繪製了綠空鐵道軸線導覽地圖,舉辦多場活動,深化當地居民對舊城區鐵道歷史的認同感。目前台中市政府已決定將「綠空鐵道軸線計畫」納入市政規劃,希望透過將舊鐵道立體駁坎綠化,推動1.6公里的綠空鐵道,成為國內首座「空中鐵道花園」;以綠色廊道串聯舊城區,將可振興中西區,成為吸引人潮的新動脈。

...後續內容請購買51期美宅誌

中區再生的領航舵手│台中精華地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專訪中區再生基地總監│蘇睿弼

台中中區近年來出現許多變化,這塊沈潛二十餘年的精華區,正等待時機再放光彩。其再生運動的源頭,是中區再生基地(DRF Goodot Village)負責人,同時也是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的蘇睿弼。他於2012年因緣際會接下台中市政府針對中區再生行動計劃的委託案,原本僅停留在政策建議層面的計劃案,他毅然決然進駐中區,租下第一銀行在台中市的據點,整修成為中區再生基地,以實際行動吹起中區復興的革命號角。美宅誌專訪中區再生基地總監蘇睿弼教授,從專業角度深入探討中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中中區過去曾是台中最輝煌的商業區,近來因中心商業區的轉移,中區面臨人口流失,商業活動衰退等問題,有鑑於此,台中市都發局委請專業人士,希望能針對舊市區提出再生策略,而中區再生基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於2012年成立。

蘇教授表示,正如同許多街區再造的案例一樣,最初必須從大規模的田野調查開始,包括特定標的物的空屋、歷史人文與產權的調查,透過里長找到當地的意見領袖,紀錄述說地方發展的故事,也對當地做了一些未來短、中、長期的發展建議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中區要再生,就要做到活化、綠化、法制化,活化就是解決空屋問題,綠化就是要規劃出讓人行更好走的綠化開放空間,法制化則是要針對不合宜的法規面做檢討,甚至是要如何讓企業更容易進駐等各方面的配套。」 蘇教授說。

建立步行天堂生活圈
蘇教授於走訪巷弄的過程中,發現中區最大的特色是街區範圍完整,且大部分採住商混合的形式,加上1980年代時期的繁榮發展,讓生活機能趨於完備,因而提出核心的再造概念,建立起「步行天堂」的生活圈。蘇教授表示,過去曾於日本東京大學深造建築專業10數年,深刻了解到如要活化中區,就必須帶入觀光效益。「這樣的想法受到市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因此幫基地爭取到了人本環境的相關預算,也就是人行道與步行空間的設置。」

小標:大墩報│提高中區能見度的立體地圖
蘇教授提到,為了讓步行人潮湧入,中區再生基地在隔年,根據密集田調、訪談舊城人物、跟店家聊天所累積的文史、空屋、當地人脈關係...等資料,獨家發行「大墩報」,透過地毯式的搜索,標出方圓一里內的舊城密藏好店,並從「青年創業」、「薪傳職人」、「巷弄美食」等不同角度剖析在地魅力,為的就是讓更多人認識這裡,並且願意進入這塊街區。「我們先讓觀光客有個導覽指南,可以在街區裡面逛街散步,實際上的效益就是人潮變多了,店家生意也變好了。」設計密度非常高的「大墩報」,讓中區有了被看見的能見度,除了引起社會關注,帶動區域人潮,也進而吸引更多人一起思考與推動中區的再生。
 
舊城區推化行人步道需配套交通
蘇教授表示,供行人行走的人行道,與當地居民生活最需要的停車格產生衝突,之間的取捨也成為中區發展的阻力之一。「舊市區的再生,就是空間與交通系統的重新規劃,因此配套措施相當重要。」蘇教授舉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為例,市政府為了要讓城市更適合於步行,耗費十年時間,每年取消部分停車格,十年下來就造就了步行天堂的成功範例。「取消停車格要有交通配套,讓居民願意慢慢習慣,我曾建議在街廓裡打造立體停車場,或是發給當地居民公有停車場半價停車證,這些都是促使營造步行天堂的配套措施。」
 
吸引青創及優質企業紮根
蘇教授認為,都市的發展不該是盲目擴張,而應該由居民發覺對社區的歸屬感,進而由民間自發的引導社區發展,自從宮原眼科開幕以來企業也開始關注舊市區,加上中區相對而言房租較為便宜,又因靠近火車站而擁地利之便,無形中已吸引許多年輕創業者考慮前來落腳,中區再生基地間接扮演媒合的角色,幫忙尋找適宜地點,並說服屋主出租。

蘇教授表示,青年創業的風潮漸盛後,則要嘗試吸引較具規模的企業前來投資,中區再生基地今年初成功媒合永豐餘集團接手位在台灣大道上的中央書局,今年夏天將以複合式文創書坊的樣貌重新與世人見面;另外也針對自由路巷內的廢棄老宅,特別邀請日本知名建築師中村好文來台,以工作坊形式提出改建方案,期盼藉此能引發關注,獲取更多企業的修復贊助。

...後續內容請購買51期美宅誌

文化城中城一二三再生計畫│雙綠大翻轉帶動舊城重生

台中市長林佳龍日前舉辦中區再生都市發展論壇,邀請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專家到台中來為中區進行「健檢」,並針對中區商業活動的沒落,提出「城中城一二三」計畫,以「一個唯一、兩個轉變、三個方案」讓中區存舊立新。林佳龍表示,未來將推動三大方案;成立「新組織」、注入「新活力」、提升「新視野」,包括進行跨部門資源整合,在中區成立創意投資計畫注入新活力,並進行舊城區的整體規劃開發,從空中看台中,提升縣市合併後的城中城「新視野」。

以台中火車站為核心的台中市舊市區,曾經是中台灣多數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區,也是台灣第一處有計畫的市區。從1904年台中公園開幕、1908年火車站通車典禮、1920年代文化協會到1960年代遠東百貨及中華夜市,台中市舊市區等於是中台灣心臟區,提供大台中發展源源不絕的文化創意與商業活力。

過去雖有公共資源投入,換來的卻是欲振乏力的商業環境,與日漸毀敗的歷史文化街區。根據工商普查顯示,自2006-2011年為止,每四間店家就有一間歇業,工作職缺也減少了近1/3,就連屬於原台灣省城一部分的舊儒學考棚建築,至今依然埋身舊州廳後方巷弄內,舊市區的歷史文化日漸黯淡,也是舊市府無能與無心的具體證據之一。

中區再生三大癥結
綜觀中區再生多年來無法真正落實的原因,主要癥結點有三。
第一,缺乏專責機構。舊市區歷年改造計畫多數為一次性作為,各部門各唱各調,資源無法有效整合,且計畫完成後,缺乏專責機構負責管控與維護,其中又以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為最,如繼光行人徒步區、騎樓街角順平、太陽廣場改造等工程,只有硬體而沒有軟體,導致資源浪費,打擊居民及商家自信心。

第二,閒置空間缺乏媒合誘因。舊市區本來就是大台中日夜間商業活力繁榮特區,在破窗現象的打擊下,閒置空間日益增多。面對此現象,市政府本應積極有效因應,包括修改建築、都市計畫、消防、稅賦等法規,然而現任政府選擇消極作為,只在可控制的公共空間,例如人行道與廣場等,進行裝飾性建設,部分災損建築造就的負面擴散效應,迅速擴及整個街區,導致頹廢現象一發不可收拾。

第三,舊市區與周邊景點缺乏有效串聯與整體行銷。舊市區是紅花,需要綠葉的陪襯才能更顯珍貴。過去十幾年,雖然市政府及中央政府陸續在舊酒廠及復興綠園道開展文化創意園區及國家數位圖書館等重大建設,緊鄰舊市區周邊的干城營區、台糖工業區、體二更新區、舊州廳等計畫卻裹足不前,缺乏執行力與地區自明性,也因為如此,中區居民與遊客看不到整體舊城區的內涵,縱有針灸市建設,卻無助於舊城區的整體復甦。

一個唯一 兩個轉變 三個方案
林佳龍中區再生都市發展論壇中,提出「城中城一二三」,以「一個唯一、兩個轉變、三個方案」做出市區改正,存舊立新,讓中區在舊的建築架構下,建構起新的商機;用「一個唯一」,讓中區再生成為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兩個轉變」即是過去一直提倡的「大台中山手線」政見中,其中將「山線高架捷運化」的部分,火車站北移後,北至精武車站,南至五權車站,左邊透過中正路往西到中西區交界,往東至復興路、建成路,將前後與站串聯起來,因交通與空間結構轉變,將可重組過去無法單點解決的問題。第二個轉變即是大台中縣市合併為直轄市,要有更大的都市規劃權,要以城中城的概念重新定位,透過交通土地重新利用,創造出更大的大中區城中城格局。

另外,針對「三個方案」,過往中區是以點狀、針灸式的空間治療方式,在鐵路高架、新火車站即將完工之際,已經到了需要全面檢討的時機。針對中區的問題,林佳龍指出有「三個缺」跟「三個新」:一、缺乏專責機構,都市計畫完成後,缺乏專責機構負責管控與維護;二、閒置空間缺乏媒合誘因,部分災損建築造就的負面擴散效應,迅速擴及整個街區,導致頹廢現象一發不可收拾;三、舊市區與周邊景點缺乏有效串聯與整體行銷。
 
...後續內容請購買51期美宅誌

軌道運輸大翻轉│帶動大台中城市起飛,永續長遠發展│專訪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局長│王義川

台中市一個因鐵路興建而誕生的城市,自1908年縱貫鐵道在台中接軌通車後,帶動了整個都市的崛起,隨著其他區域的相關發展和建設,與大台中縣市合併的規劃後,城市重心已逐漸轉移,新都市規劃帶來契機,與都市發展息息相關的交通路網,勢必成為最重要也最急迫的發展項目。美宅誌專訪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長王義川,分享未來大台中路網的進程目標,將為台中城市風景與生活品質帶來巨大的蛻變。

身為百年城市的台中,其交通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問題,其原因就在於日據時代的道路規劃。台中的道路形狀就像是人的手指,掌心的部分則是火車站,道路以火車站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分散,如此的都市形態將所有的車流都指向火車站,然而,這樣的交通系統卻相當不利於都市發展。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以前我們對於台中的定義,就是只有火車站、宮原眼科、國美館、科博館、七期等地的『小台中』,自從縣市合併後,台中納入原台中縣如大甲、大肚、新社、霧峰...等地區,你的思考必須變成是一個大台中,若要發展,就必須要以運輸系統串連。」

打通大台中任督二脈的良方
王局長表示,「一條山手線、兩個大海空港、三大副都心」,簡稱「大台中123」,這是林佳龍市長對台中提出的具體建設藍圖,不僅可解決原縣區邊緣化危機,進而結合市區繁榮發展。「林市長仿效東京山手線,即從大甲經后里到豐原建一環線,串聯台中港、清泉崗機場雙港,與以豐原、后里和山城為核心的「水岸花都區」,以沙鹿、清水、梧棲為心臟的「雙港經貿區」,以烏日連結彰化的「高鐵發展區」等三大副都心,期望以交通帶動都市發展。」

輕軌捷運為最適合都市的運輸系統
大台中運輸系統除了林市長提出山手線計畫,貫穿大台中的捷運系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除了正興建中的「捷運綠線」,目前交通局也規劃評估提出兩條重要的捷運路線,一條是台灣大道的地下化「捷運藍線」,一條則是雙港「輕軌捷運」。王局長表示,輕軌捷運最大的好處是具有建設彈性,同一輛電車能夠根據郊區、市區等不同區域的建設需求,變更為高架、平面、地下化等不同行駛方式,「譬如進到水湳經貿園區這樣風景優美的清翠園林蔭大道,就可以讓電車在地面行駛,進入鬧區,就可以轉為地下化,且輕軌捷運最大的好處就是使用電力,對環境完全不造成污染,是相當適合現代都市的交通方式。」

台中捷運藍線重評估
王局長坦言,台灣大道藍線捷運計畫行之有年,但過去在推動上的問題,在於公部門不願意去正眼面對,由於在路線規劃上經由許多私人土地,過去的市府低估了土地徵收的成本,越晚徵收價格越高,因此造成此計畫的延宕,「過去的市府交通局對於郊區的估算成本遲遲未進行,交通部對此政策的感覺的確有畫大餅的嫌疑,去年(2015)年底,市府交通局又將藍線土地徵收成本重新估算後送進交通部審查,將市府資產、推估金額、中央補助金額都做出評估,交通部也認為新市府對此重大建設較為務實,因此328已完成正式履勘,並在329日進行初審。」王局長認為,捷運藍線地下化建設,是對改善台中交通最有效的一劑強心針,他也樂觀此一重大交通工程能夠最終通過付諸實現。

小標:參考日本東急集團城市開發模式
王局長提到,雙港輕軌捷運目前正針對路線與車站進行評估,由於路線與車站的設置會大大影響土地價值與市府未來收益,牽連範圍相當廣泛,因此市府交通局對此計畫相當審慎。「這條輕軌捷運,交通局參考了日本私營鐵路的營運開發方式,,它的開發策略就是先從市中心拉一條鐵路到郊區,然後在距離市中心較遠的鐵路沿線上的中間兩個站區,興建房價較低的住宅,讓原本居住在市中心旁的居民搬遷,等到居民多了,再於兩個住宅區中心點引進生活機能與商辦,最後這個中心就成為一個新的都會,原本的郊區變得不再是郊區,並持續往外開發。」

「所以雙港輕軌也是同樣的道理。」王局長表示,對於橘線輕軌的規劃,許多民眾批評為何要將路線拉往台中港,除了地區土地徵收便宜之外,市府交通局也秉持著與日本鐵道同樣的開發概念去規劃,「只要區域內有交通建設,就一定有開發商會希望能興建住宅,由於土地都是市政府所持有,興建完成後,市政府就能夠與開發商共同分配,也有機會開發社會住宅,對市政府長期而言,其實是一項利多。」

王局長提出,現階段市政府與開發商分配社會住宅的概念,是以興建完後抽籤的方式為主,不僅可以維持住宅的平均品質,也不會形成「豪宅區VS貧民窟」的區域住宅形式,「未來鐵路沿線也許會有社會住宅,能照顧到許多年輕族群,如此開發所獲得的資金,也能進而挹注這條鐵路沿線未來的建設,讓軌道交通沿線區域蓬勃發展。」

打造台中市區內移動的城市地標
王局長以巴黎市中心為例,其運輸系統已經20年沒有再蓋地下化捷運,這二十年來轉向以輕軌為主。「 巴黎人總是說自從地鐵蓋好後,運輸都是靠地鐵已經當了百來年的地鼠,好久沒有在地面上看到巴黎城市的美,所以他們開始蓋地面電車。」王局長說明,輕軌可以隨時下車,而且造型很美,因此也叫做移動的城市地標,乘客可以透過輕軌的運行欣賞城市,車外的人也可以欣賞電車的美,「台中雙港輕軌電車也希望引進台灣本土設計師來設計,讓電車融入當地,有自己的故事,帶動不一樣的行動生活願景。」

...後續內容請購買51期美宅誌


「HOME 2025:想家計畫」研討會│凝聚台灣企業及建築界,共同開啟「家」的想像

十年後,我們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2025年,十年後的我們,站在世界的何處?扮演著什麼樣的社會角色?而台灣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又將如何變化?
面對嚴峻的少子高齡化、生態環境異常變遷等議題,建築師又該如何回應此劇烈變化的未來?明日博物館計畫第六檔展覽《HOME 2025:想家計畫》回歸到人的最基本生活單位─「家」,聚焦於住居議題上,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思考十年後的生活樣貌!

〈明日博物館〉展覽計畫是忠泰基金會自2007年起實踐明日美學的行動平台,更是一個因應社會及時代多變性而產生的博物館概念,持續探索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未來。《HOME 2025:想家計畫》作為第六檔明日博物館計畫,自20155月起,邀請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等專業者組成策展團隊,媒合設計/建築專業者及中堅企業組成合作團隊,以創意構想結合研發產業鏈,共同針對臺灣所面對的各種社會經濟環境議題,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與環境,激盪出前瞻的革新方案火花。

首次公開階段性成果
HOME 2025:想家計畫」研討會,在2016227日、28日於實踐大學台北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辦。首次對外公開過去一年多來建築師與企業間密切討論,進而產出的階段性提案內容。在兩日的研討會上,參與計畫的30多組建築師與企業合作的提案,依「台灣製造與美學」、「智慧生活與空間」、「社區與長期照護」、「創新素材研發」、「感知空間」、「資源與能源」、「共享與連結」共七個主題進行發表;並邀請香港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項目策展人陳伯康、奇想創造董事長謝榮雅、小智研發創辦人暨執行長黃謙智、台北市產發局局長林崇傑,以及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林盛豐、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吳光庭、逢甲大學建築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黎淑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龔書章四位國內建築系所教授,於各層面探討所有提案,引起現場兩日將近六百位人次的觀眾對於未來台灣居住的想像及發問。

十年,並非極為科幻的遙遠未來,也非一蹴可及,卻是科技日新月異而迅速變動,值得我們仔細省視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距離這為建築師們設定了跳脫現下、卻又必須實際的提案背景。林盛豐在與談開端即提及,台灣明明擁有最前端的製造能力,卻在建築客製方面相當落後。「HOME 2025:想家計畫」的媒合企劃,刻不容緩。陳伯康則引用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所言「何謂日本性?在日本製作、為日人打造,即為日本設計」,勉勵企業及建築師找尋適宜時代、屬於自己的方式,為台灣產業的未來開發嶄新方向;詹偉雄應現場觀眾提問,進而建議:有關面對未來,絕非尋找一個完美的標準答案,而是允許自由,讓每個人創造最適合個人生命史的方案。鼓勵不限領域的所有人共同思考、跨界交流。

 歧異多元的創意觀點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眾多提案屢創新意。「台灣製造與美學」方面:邱文傑與強安威勝+構建築合作的「台客 你建築了嗎?」,思考都市美學,將違建合法化;曾瑋+林昭勳+許洺睿團隊與初鹿牧場的提案「消化器官 三隻小豬之家」,善用廢棄稻稈,打造利用資源、減低污染且可自行維修的草磚建材。「智慧生活與空間」方面:彭文苑利用3M機動性強的魔力扣,為年輕族群即將面對的多變生活與空間,設計「獨居/群居 HOME/PLACE」變化迅即的方案;平原英樹與中興保全合作的「編織空間的街屋」,將保全系統延伸成為有效操控個人與公共領域變化的操作介面,高效率且輕巧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街屋運用議題;李啟誠與蔡東和的「Scenario Tracing – 空間紀錄」,運用O Plus Design的空間整合系統,記錄居住者的喜好及習慣,因應新增共居成員,自行調變出最合宜的新室內空間。

「社區與長期照護」方面:趙元鴻和台灣大哥大及通用福祉合作,以行動通訊與物聯網科技,提出體貼獨居者的「陪伴之家」;郭旭原+黃惠美著重於新光保全於全省皆有據點並結合醫療體系的優勢,連結便利商店的通路,為銀髮族群打造綜合健康與社交的「新光小客廳」;陳宣誠與秀傳醫療體系共創「載體聚落 PLUG-IN VILLAGE」,擬於鹿港打造全方位的健康潮間帶;真悟運用利永環球的感測技術,打造有感的建築「皮膚」,成為與居住者互動的「觸覺的住宅」。「創新素材研發」方面:陸希傑與何炯德和國產建材實業合作「混雜登錄的棲居方式」,運用基改細菌改造混凝土,成為多元共存家庭成員的新居所;陳右昇與邱郁晨和佳龍科技合作「移動式核心住宅 Mobile Core House」:運用回收材,打造核心住宅移動車,又可拆解為各衛浴、廚飪等單元,置入老舊空間變身為新居所,為亟需住處卻又欠缺資金的年輕族群提供解決方案。「感知空間」方面:翁廷楷與長虹建設的「中繼住宅的合作之家(寵物住宅計畫)」,以興趣為集居分類,渴望為特定族群找出有效慰藉的暫居所在;曾志偉運用春池玻璃的製造技術,設想將能自給自足、機能與靈性兼具的「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和新光紡織共同研發自身即具結構能力布料的林建華,以「紡家計畫 Spinning House」提出可輕易變化空間氛圍的柔和建材。

「資源與能源」方面:吳聲明進階以水體運用新能光電的太陽熱能交換媒介,微型介入台北傳統的四到五層公寓,期盼一個改善老屋室內溫控的新景象。「共享與連結」方面:廖偉立與謝英俊推廣的「常民鋼構」合作,打造更輕便易組構的鋼構系統置入閒置空間,建構出「The Second City – 都市代謝構築計畫」;劉國滄以樹德企業招牌的收納系統,提出「家盒櫃屋 Garden Box」:易於移動組裝的低成本空間系統,將成為知識青年族群輕易通行於城鎮間的隨身住房;王治國與劉冠宏和長傑營造將於屏東打造「里港長傑工共集居」,將傳統騎樓空間垂直延展成為便於溝通、照護鄰里的新集合住宅;方瑋的「HOUSE BLOCK/積木之家」,運用台灣森科的CLT多層次實木結構材,以L型結構體創造室內外融和的宜居之家。

 下一步?
而眾多提案的下一步又該如何發展?龔書章觀察,在清晰的主題分類之下,所有解決方案都因應時代性問題,而具有非常接近的大方向。唯建築師仍容易陷於自身領域的觀點,整體欠缺分岔出去的多樣性,故期許建築師們突破在計畫本階段對於未來投射的「再呈現」,再集中面對最為「挑戰」的問題點;忠泰基金會李彥良執行長留意目前建築師們的提案無極端的場景設定,故也無對於未來極端清晰樂觀或悲觀的解答。他期許所有參與者針對更為明確的問題,收集資訊、合作解題。然而此一狀況的不確定性,也印證「HOME 2025:想家計畫」策展委員阮慶岳所敘明:作為一個生產性、而非結果性的展覽,本計畫最期待的是此一過程當中,企業和建築師之間激盪,進而相互輔助、推進向前,甚至異業結合,將是最佳成果。

 忠泰美術館開幕首展
參與「HOME 2025:想家計畫」的建築師提案將持續發展,並預計於今年2016年秋季以大型展覽呈現,而這個最終成果的展現,也會在即將於今年開幕的「忠泰美術館」中展出,作為美術館的首展。

忠泰美術館是基金會自成立以來持續朝向未來的目標與里程碑,在基金會即將步入十年的這個階段,宣示了基金會為了更美好的未來持續不懈的努力與投入。忠泰美術館將以「探索未來」、「城市建築」、「當代藝術」為三大主軸,不僅是一座能夠回應21世紀社會需求的新形態美術館,更是一個城市智庫,透過策劃各種型態的活動如展覽、演講、工作坊、論壇等,將過往累積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未來城市生活的能源,建構一座穩固開放的交流平台。

HOME 2025:想家計畫」及忠泰美術館後續進展,將透過各類活動與觀眾溝通,敬請隨時關注忠泰基金會官網及臉書最新公告。 

HOME 2025:想家計畫

主辦單位: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策展委員: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

參與建築師:
方尹萍、方瑋、王喆、平原英樹、辻真悟、邱文傑、吳聲明、林建華、林聖峰、翁廷楷、陳宣誠、邵唯晏、許棕宣、彭文苑、曾志偉、曾柏庭、廖偉立、趙元鴻、劉國滄、蕭有志、蘇佳鴻、王治國+劉冠宏、王家祥+蕭光廷、李啟誠+蔡東和、陳右昇+邱郁晨、陸希傑+何炯德、郭旭原+黃惠美、楊秀川+高雅楓、戴嘉惠+林欣蘋、曾瑋+林昭勳+許洺睿、黃聲遠+劉崇聖+王士芳